【家园周刊】歷史上不乏死於肺結核的名人,魯迅、電影《亂世佳人》(Gone with the Wind)女主角慧雲李(Vivien Leigh)都是。
肺結核俗稱肺癆,由細菌結核桿菌引起,主要造成肺部感染,病徵包括發燒、疲倦、咳嗽甚至咳血等,但很多病人無明顯徵狀,是不是很熟悉?肺結核比新冠更可怕的是,若沒有及時為意與治療,10%潛伏感染者會惡化為嚴重結核病,死亡率高達50%。事實上,世衞組織的報告顯示,新冠未出現之前,2007年以來結核病一直位居單一傳染病死亡之首,2020年全球就有約150萬人死於此症。
不過,學者亦帶來好消息,說用抗生素治療結核病外,維他命D似乎亦有助患者較快痊癒。發表在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(PNAS)的研究表示,高劑量維他命D會抑制人體對感染的發炎反應,協助肺部的空洞加速癒合,進而減少肺部受損,亦指維他命D抑制發炎反應,卻不會干擾抗生素的作用。
維他命D有兩種主要形式:麥角鈣化固醇和膽鈣化固醇,分別稱作維他命D2及D3。D2在含油脂的魚類如三文魚、鱈魚等,奶類、蛋黃也有少少,以及人造補充劑;而我日前所說,身體皮膚下一種物質在陽光紫外綫照射下轉化合成的,就是D3。相比D2,維他命D3較能被人體轉化為活性的維他命,更為有效;而維他命D有助鈣質吸收,身體缺乏維他命D影響骨骼生長,又或者出現骨質疏鬆等,大家耳熟能詳,就不再說了。
我想說的是,過去20多年,人們對維他命D有了新的認知,它不僅對骨骼有益,缺乏維他命D,亦似乎與各種健康問題有關,包括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甚至某些癌症,雖則眾說紛紜。有研究指,維他命D在人類免疫系統中,起着調節作用,令免疫細胞更好地攻擊外來入侵如細菌、病毒;缺乏維他命D,或會導致免疫失調,減弱身體對病毒的防綫,較容易出現呼吸系統疾病,炎症風險亦增加。
那麼,一個簡單的問題是:維他命D有助預防同樣是肺部感染、靠人體免疫系統和病毒對抗的新冠嗎?
簡單來回答,是不肯定。外國有科學研究顯示,維他命D不足與新冠對人體影響的後果之間,存在一些關係,例如有研究指,新冠的嚴重個案中,不少病人體內維他命D水平不足;亦有研究稱,維他命D充足,染上新冠出現重症的機會少一些,因為細胞因子風暴或細胞激素風暴(cytokine storm)減少。
細胞因子風暴指被新冠搞到「性情大變」的細胞因子,傳令免疫系統大軍「倒戈起義」,不分敵我、無差別地攻擊病人各種器官,引發其重症致死;而此研究推測,可能因為維他命D調節免疫系統,新冠病毒引發免疫失常的機會下降,但這些只是個別研究。
維他命D能否預防新冠,目前未有足夠龐大的數據支持,畢竟新冠出現也只不過才兩年多,需要時間產生數據,目前科學界普遍的共識是證據仍不充分,不足以建議人們攝取更多維他命D,甚至服用補充丸、補充劑來預防新冠。
適可而止 過多攝取有害
有人或會說,那麼不必理會科學家,一於攝取多些維他命D,反正多些維他命不會死,然而這個卻不一定。過多攝取維他命D是有害的,例如刻意一次服用多片維他命丸,又或者不經意攝入高劑量,身體長期累積過多維他命D,輕則食慾不佳、噁心嘔吐,重則過度增加血鈣濃度,導致高血鈣症,血管與組織器官鈣化,從而損害心臟和腎臟。
大多數公共衞生機構建議,每天最多攝入10微克(400 IU,IU為國際生物計量單位)維他命D,成人一天勿超過2000 IU。
另一個問題是,維他命D究竟是不是維他命,是有爭議的。有看法認為,維他命D不是維他命,而是賀爾蒙,之所以被誤會成維他命,是因為最初在魚肝油裏被發現;可是後來研究證明,人類只要曬太陽,就能在人體合成維他命D,而不像其他維他命多數只源自食物,人體不能生產,故不應被歸類為維他命。維他命D屬於類固醇類賀爾蒙,而賀爾蒙「可以載舟,亦能覆舟」,例如缺乏女性荷爾蒙導致骨質疏鬆,但女性荷爾蒙太多,也會誘發乳癌。
要攝取維他命D,一個簡單方法是曬太陽,但也要適可而止,一般每周幾次,每次大約15分鐘,再加上健康平衡飲食,已經提供所需的維他命D。一般正常人適量攝取維他命D就夠,無必要刻意增加攝取,但其他一些人就不同,甚至需要維他命D補充劑。
處於發育期的兒童、青少年,維他命D對骨骼生長有重要作用;上了年紀或關節退化等人士,維他命D減少體內鈣質流失,在預防和治療上有一定作用;孕婦或哺乳期女性,容易缺乏維他命D,需要適量補充;飲食不規律的人容易營養不均衡,也需要補充維他命D;外國一些國家,日照時間短或者大霧日照強度低,國民體內普遍不夠維他命D,會吃加入更多維他命D的食品,如乳製品、果汁等,又或者維他命丸。
全球不少人都缺乏維他命D,最有效的方法,是天放晴時,身心向陽,但不一定要去迫爆沙灘,出街也有很多空間。
▲ 有個別研究指,攝取維他命D或有助預防新冠重症,但證據仍不充分,而且過多攝取可能損害心臟和腎臟,一般正常人適量攝取就足夠,毋須刻意增加。
撰文 :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